昏君补考,从北宋开始_第53章 忽悠前的准备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3章 忽悠前的准备 (第1/2页)

    就在各大粮商还在有节制地准备之时,一个消息打破了众人观望的态势:

    向太后的两位兄弟,与老驸马王晋卿合伙,率先运来了一批粮食。

    总量十五万石,可不是小手笔了!

    尤其出手的价格更让大家眼红,竟然是高出市价三成的两贯每石!

    往年米价低的时候,只有四百文每石。

    即便今年情况特殊,东京城内的粮价一路攀升,也才将将达到1500文。

    粮食属于大宗商品,是朝廷着重控制价格的战略物资,价格向来没有太大波动。

    对粮商们来说,一成的利已经不错了。

    可如今的行情,如果从产地运来,竟然有翻倍的利!

    大家都是聪明人,继续捂着粮食,固然能赚得盆满钵盈,可也错过了更多赚钱的机会!

    虽然没有具体的金融知识,但古代的商人们也知道,资金只有周转起来,才会带来更大的利益。

    假如手里的本钱能买一万石粮,成本就是一万贯。

    如果预计粮价最终涨到2500文,那么在最高点卖出,就能得利一万五千贯。

    可如果同样是这一万贯本金,先以两贯的价格卖出,连本带利就能收回两万贯。

    用这两万贯再去购粮,能得粮两万石。

    届时再以2500文的价格卖出,那么能卖出五万贯,最终获利就是四万贯!

    这么简单的账,是个人就能算明白,那还等什么呀?

    万一犹豫久了,届时朝廷出手,调集常平仓的粮食,岂不是错过了大赚特赚的机会?

    粮商们闻风而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不同渠道采购着粮食。

    湖广、两江,那些盛产粮食的地方都得到了消息,汴梁缺粮!

    也有理智的,觉得这次虽然是个机会,但也存在风险。

    风险来源于朝廷的态度,主要就是看常平仓的粮食什么时候动!

    这一点傅斯年也早想到了,要想坑那群奸商,有个人却绕不开,那就是宰相章惇。

    经过立嗣的风波,章惇事后也打听明白怎么回事了,原来竟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厮,帮自己稳住了宰相的位置。

    虽然这里面有点阳谋的味道,可毕竟是帮自己渡过了难关。

    从官家即位以后的表现来看,虽然与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圣君形象有所区别,但实话实说,章惇觉得目前的执政环境,竟然意外的舒服。

    自古以来,封建王朝其实就是两种权力在争夺主导地位,即:君权与相权。

    而其中的相权,其实也只是个抽象的称呼,更确切地说,是代表士大夫这个群体的话语权。

    本朝的文臣们最骄傲的一点在于:通过不懈地努力,他们终于为读书人争取到了应有的地位!

    从前讲究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而在本朝,终于完成了历代先贤都未竟的事业——君与士大夫共天下!

    文臣再不用担心伴君如伴虎,也不必担心那些丘八不讲道理,随随便便就把自己给咔嚓了!

    董卓、安禄山之辈,再也没有诞生的土壤,我大宋文治冠绝古今!

    没有了宦官、外戚掣肘,文臣们可以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