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相公_第一百四十八章 投入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四十八章 投入度 (第6/6页)

。”

    潘文这边一听陆垚这么说,立刻笑了笑,从自己的衣袖当中拿出来了一些文稿,交给陆垚,说道:“就知道你会这么问,其实我之前的时候已经托人帮你打听过科举考试的实体类型还有内容了,虽然我看不懂,不过我觉得对你应该有些帮助,写这些文稿的人都是参与过科举考试的人,而且都是年轻人,不过他们的第一次科举考试都落榜了,希望你能成功吧。”

    时间很快就过去,本来陆垚是想着多跟这两个好朋友聊上一会儿,毕竟自己给她们两个解决了蹴鞠相关的问题之后,这接下来几天闭关的时间,应该他们都不会再来拜访了。而除了他们,估计别人也都知道自己闭关的事情,是不会来打扰自己的。

    然而,陆盱那边可是一个不留情面的人,本来今天就已经提前了一段时间让陆垚入席,跟这二人沟通了一会儿了,毕竟现在距离科举考试没有多少时间了,马虎不得,所以一刻钟过后,陆盱来到餐厅,虽然没有明确说什么,但是从面相上看得出来,那就是下了逐客令。

    陈晨和潘文对视一眼,既然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二人也就不多做逗留了,于是也就起身告辞,临行时几个人约定好了,明天早上的时候,会来陆府取陆垚书写的关于教练员的知识的手稿。

    送走了潘文和陈晨,陆垚和陆盱闲聊了几句,也就回到房间去了,他倒是并没有第一时间就开始研究教练员的事情,而是拿出了刚才潘文给到自己的,关于历年科举考试的一些题目分析,还有这些考生们自己研究出来的能够考取高分的秘诀。陆垚心说这些都是落榜生写出来的,哪里来的秘诀,不过,有了这些资料,多些准备还是好的。

    于是,陆垚点了蜡烛,拿出潘文给自己的文稿,开始看了起来,结合着现代的考试题目类型和内容,陆垚开始分析起了这科举考试的题目类型。

    从答题形式上看,试经义、试论、试策都有点像今天的高考作文,都是以议论文为主,目的当然是为了测试考生对于经典、史事、时务的见解。考试时,主考官会在试场前面挂出一块帘幕,“出示题目于厅额,题中有疑难处,听士人就帘外上请,主文于帘中详答之讫,则各就位作文”。一般考三场或四场。

    具体来说,试经义是出题者从儒家经书中截取一句话,请考生阐述其蕴含的义理。明清时试经义演变成考八股文,从外在的文体形式到内在的思想都严重僵化,但在宋代,人们崇尚“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此语本为陈寅恪纪念王国维的碑铭,我们借用来形容宋人之学术,陈先生必定同意,因为陈先生又说过,“六朝及天水一代思想最为自由。”),考生可以自由解经、传注、质疑古说、阐发新见,“借他题目说自家道理”,甚至不乏“全不顾经文,务自立说,心粗胆大,敢为新奇诡异之论”者。

    试论,则类似于命题作文,通常是要求考生评论经史记载的某个典故或某一位历史人物。北宋嘉祐二年(1057)进士科省试的论题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典出《尚书》孔安国注文:“刑疑付轻,赏疑从众,忠厚之至。”换成现在的说法,这题目就是“论疑罪从轻”。

    试策跟今天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差不多,一般都是主考官就时务提出具体问题,让考生发表见解,所以又称“策问”,考生的回答则称“对策”。对策通常是千字文,但也有洋洋洒洒写了上万言的对策。由于策与论都是议论文体,宋人又将两者并称为“策论”。

    策问往往可以体现出题者的“问题意识”,许多当过主考官的宋朝文人都对自己拟出的策问题目有些“敝帚自珍”,将策问收入自己的文集。如《欧阳文忠公集》收录有策问多道,其中一道问:“周天子之田方千里,号称万乘,万乘之马皆具,又有十二闲之马,而六卿三百六十官,必皆各有车马,车马岂不多乎哉?千里之地,为田几何,其牧养之地又几何,而能容马若是之多乎哉?千里之地,为田几何?马之法又如何?今天下广矣,常患无马,岂古之善养马而今不善乎?宜有说以对也。”此题涉及对宋朝缺乏良马问题之关切,而要问答这道策问,不但需对马政有切实见解,也要掌握一定的数学、几何与畜牧业知识。

    看来,单单掌握四书五经还是不够的啊,陆垚看完了放在桌子上的这些文稿,如此想着,这科举考试题目类型要是真的分析起来,和现代的公务员考试还真的能扯上一点关系,既然如此,等到自己答题的时候,陆垚心里也已经有了几个能够应对的套路,还有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用作答案的套话。思梦语的北宋大相公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