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十年,出门已是到了强秦_第两百九十九章 天下变革,无不以流血而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两百九十九章 天下变革,无不以流血而成! (第2/2页)

案上,低眉沉思着,心中却有些惊疑,他若是没记错,历史上儒家发难是公元前214年,即明年,为何现在儒家就开始发难了?

    难道历史走向真的变了?

    秦落衡有些恍神。

    他开口道:

    “儒家重提郡县分封,在我看来是注定的。”

    “他们本就跟秦廷不是一条心,儒家之所以这么痴迷郡县制,根本在于两点,儒家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他们从始至终都不以底层民众为根基。”

    “从古早的井田制,诸侯制,以及现在讲的仁政,其实都是从世袭贵族为出发点,大秦立国之初,便旨在让黔首人皆有田,使奴隶脱籍而成平民。”

    “这些举动看似无关儒家。”

    “其实不然。”

    “若是黔首人人有田,大量奴隶脱掉奴籍,那也意味着以往的世袭贵族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根,儒家代表的正是世袭贵族,眼下秦行新政,而贵族无所得,儒家也失去了法外特权,他们自然会对秦政心怀不满,儒家视秦政为恶政其实是可预见的。”

    “二则。”

    “孔孟儒学其实有不少可取之处。”

    “只是如今的儒家褊狭迂腐,恩怨之心极重,私利之欲甚浓,若是有人阻了其道路,定会睚眦相报,儒家自孔子以来,一直视仕途为生命之根,而大秦自来轻儒,百余年来从未用过一名大儒。”

    “我这数月一直在看书。”

    “偶然间也是看到了一些史料,孔门第八代子慎,在魏国行将就灭之际,却是跑去做了魏国丞相,由此可见,儒家做官,从来不以该国政道是否合乎天下民心潮流而抉择,他们看重的一直都是自身享有的特权。”

    “陛下虽用儒家,却没给儒家任何法外特权,而这本就跟儒家出仕相悖,所以儒家跟朝廷离心离德,其实是注定的,亦可以这么说,儒家从没有真的融入大秦,也未曾想为大秦出谋划策。”

    “儒家不融秦之政道。”

    “因儒家脑子里只记有秦政轻儒!”

    “所以秦廷支持的,他们便会大力反对,秦廷反对的,他们却是要大力支持,世人皆知秦不喜分封制,儒家又岂会不知?但他们就是要特立独行,就是要哗众取宠,为的就是自己所谓的‘高义’。”

    “至于大秦在全境推行郡县制。”

    “始皇的意图很明确,律法一体,官制一体,治权集于国府,上下统一政令,避免再出现夏商周三代时的,河渠川防以邻为壑,辄于外患竞相移祸。”

    “不过......”

    秦落衡停顿了一下。

    继续道:

    “但在我看来,始皇有些操之过急了,天下以往都是分封,突然变更成郡县制,不少地方恐难以适应,而且大秦的疆域太过辽阔,想做到帝国如臂使指,也非是易事。”

    “大秦一统天下并不久,但天下制度却是荒废已久,想重新树立起来,而且树立的还是一种全新制度,非朝夕能完成、能磨合好,所以底层短时间定然会陷入一片混乱。”

    “这其实也是可预见的。”

    “天下从无序到有序,从来都不是易事,尤其大秦步子迈的还是如此之大,更是让人心惊,稍有不慎,本就处于失序状态的底层恐就会再次崩盘。”

    “到时天下必乱!”

    “这是我最近明悟到的道理。”

    “天下不少士人都在蛰伏,他们早就看出了这个道理,所以一直在等大秦自溃,我以前认为大秦只需重视民生,后面我幡然醒悟,大秦的问题,从来就不是什么民生,而是制度。”

    “任何王朝的崩坏都是起于制度崩坏!”

    “相对于夏商周三代制度的崩坏,大秦的制度显然更加危险,因为大秦的制度并没有真的建立起来,底层依旧是一片混沌,本就处于失序和有序的反复更迭,若是突然一地彻底失序,连带着,天下本就脆弱的秩序也会瞬间崩塌,大秦必将重燃战火。”

    “大秦之所以能维持弱序不崩,正是因大秦有六十万锐士。”

    “这是大秦得以稳定的主因!”

    “大秦现有制度推行如此之慢,除了六国贵族、地方豪强、诸子百家刻意阻拦以外,地方官吏同样心中存疑,而最大的原因,其实还是在朝廷。”

    “朝廷太过求稳了!”

    “正所谓破而后立,大秦各种新政接连不断,但都是大政方向,对于地方却显得太过谨慎,也过于在乎地方安稳,天下变革,无不以流血而成。”

    “头悬利剑的确能让世人清醒一些。”

    “但也只是清醒一些,只有真正见了血,才能让纷扰的世人,保持真正的清醒,唯有如此,才能加快天下的融合,以及加快民众对制度接纳的进程。”

    “大秦太蹑手蹑脚了!”冥狄z的修道十年,出门已是到了强秦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