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欠了我十亿两_第四十五章 张富贵成亲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五章 张富贵成亲记 (第1/2页)

    “许庄主,多谢这些时日的招待,我跟克咸兄想去拜访本地名士李清,特来告别,万望准许。”

    “庄主,我们别无他意,许家庄也非常不错,只是静极思动,想去周围走走看看,多拜访些名人志士。”wap..OrG

    这天上午,在许远面前,钱澄之、孙临二人提出了告辞。

    其实他们最想回的是老家桐城,但兴化县距离桐城有数百里远,这种天寒地冻的情况下回去,至少要耗费一个月时间,最怕的是大雪封路,冻死饿死在路上的可能性都有。

    只能留在兴化县,等开春了再回去。

    而许家庄无法再待,但兴化县名人文士众多,尤其是本地名士李清,乃是嘉靖朝状元首辅李春芳之后,曾祖李茂材官至太子太保、礼部尚书;祖父李思诚是天启朝礼部尚书,可以说是世代簪缨之家。

    去这样的世家拜访,见见李清这样的名士,共同探讨诗词文章,对钱澄之、孙临这两个二十岁的年轻人,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事情。

    “行,你们去吧。”

    许远点点头,没有阻拦,不仅给每人赠送百块银元作为程仪,还派了两名护庄队员护送,礼数上实在挑不出毛病。

    只有方以智叹息了几下,感到一丝无奈和孤独,但又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们两个早晚会加入进来的。

    ……

    时间进入了十一月。

    天气是越来越冷,降雪变的更加频繁了,道路难行,气温降到了零下十几度。

    由于沼气池产出的沼气有限,满足不了所有设施的供暖需求,只能勉强够居民房使用,还得燃少不少的煤炭,故而除了砖窑厂跟制铁坊外,所有工坊全都停了。

    进入到了冬歇的状态。

    趁着这个难得空闲的时期,许远颁布了“养膘令”,让养猪场又宰杀了不少的肥猪,又给许家庄的11座的集体庄园,十多万的庄民,每人都发放了五斤的猪肉,以及米面二十斤,鸡鸭蛋三十个,要求他们最好在六十天内吃完,同时降低劳动强度,补充足够的营养。

    即要趁着这个时间好好“养膘”,吃胖一点都没关系。

    只要得到了充分的休息。

    只要积攒了足够的能量。

    庄民们来年开春就能更好的拼搏和奋斗,创造更多的财富与价值,这也是‘以人为宝’的具体体现。

    而加入了许家庄的方以智,也有他的事做,比如作为幕僚,跟许远探讨一番许家庄的未来发展方向,一同研究便于全面推广的平民文学,一起钻研数理化的知识体系的建立。

    方以智的学习能力很强,属于学霸的头脑,许远肚里那点所剩不多的大学毕业后几乎全部还给老师的干货,很快就被方以智掏的差不多了,后面只得将初高中的数理化课本,丢给他研究的同时。

    为了避免天天被方以智打扰,许远还以‘知行合一’为由,给他安排了一份工作。

    即建立收容站,去收留逃难而来的饥民难民。

    或带着一些人手去周边村镇走访,对于那些极其贫困的家庭,给他们送个五十斤的土豆或红薯,送点旧衣服给他们御寒(这类旧衣服现代社会很多,许远弄了几百吨过来,500块一吨),用于拉拢周边的民心。

    这种好人好事方以智当然愿意做,甚至是求之不得。

    他带着几十个的助手,四处奔走,干劲十足的投入了进去。

    在短短半个来月的时间里,他就完成了收容饥民难民4000余人的成绩,下令处死二十多个的作奸犯科之辈,走访了三百多个极端贫困家庭,每家送上土豆(红薯)一袋,旧衣物若干件,做出了相当出色的成绩。

    这个过程中,方以智的实务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知晓了民间底层百姓们的疾苦,也看到了某些百姓身上的劣根性,但更多的,还是感慨与感动。

    他忘不了一个叫柔娘的妇女难民,带着两个孩子,为了能让孩子活命,她跪在方以智面前,愿意卖身为奴,给他当牛做马,甚至做什么都可以,只求救救她的两个孩子。

    方以智自然是让人收容了这一家三口,结果柔娘成了他身边伺候的侍女,身边多了两个喊他‘爹爹’的小毛孩,搞的方以智哭笑不得。

    去周边村镇赈济贫民,在一个叫东庄村的村子,他见到有户九口人家,居然只有五件衣服、三条裤子,只能挤在炕上互相用体温取暖,粮食也没剩下多少,全被冻的奄奄一息,方以智赶紧下令救人,将带来的旧衣服给他们穿上,土豆红薯也给了一百斤,总算是救了这一家人的命。

    “多谢恩人,多谢恩人!”

    “敢问恩公名讳?他日若有条件,愿为恩公立一生祠!”

    “没有恩公,我一家人死尽矣!”

    这一家九口,都跪在地上砰砰砰的磕头,户主的额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