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南迁之议 (第2/2页)
个极特殊的身份,那就是先皇遗命的五位辅政大臣之一。 虽然因着他老人家已是七十四岁高龄,这些年甚少插手朝事。 可随着三杨个个凋零,英国公生死不知。 如今还在朝的辅政大臣,竟只剩了他老人家一位。 他若不开口则罢了。 但凡开口,份量决不低于百官之首的吏部尚书王直。 这便是徐珵所犯的第一个错误! 徐珵立功心切,却未曾想到一件事情。 那就是,现在朝中健在的大佬们当中,多为太宗陛下和先皇一手提拔,皆是坚定的北京定都支持者。 别说现在只是孙太后心中,可能有那么点小苗头。 便是真正的天子想要推动此事,都未必容易。 虽说如今情况特殊,但迁都之事,牵扯到方方面面。 绝非孙太后或者是朱祁钰能够一言而定的事情。 第二个站出来的是都察院左都御史陈镒,这位老大人也是太宗旧臣。 虽然直到先皇之时才得重用,但是态度也十分鲜明。 “臣附议,此事需当慎重,京师乃天下根本,一举一动皆是大事,何况祖宗陵庙,宫阙,皆在京师,仓廪府库,文武百官,千万百姓亦在京师,不可轻言弃之。” 陈镒的话,算是相对从比较理智温和的角度出发。 更多的是在强调京师的重要性和迁都的难度。 毕竟自从太宗皇帝定都北京之后,虽然仁宗,宣宗时代朝廷大政反复,但是始终没有实际行动。 所以北京作为都城的建设一直在进行当中。 时至今日,北京已经从实际意义上成为了真正的都城。 想要迁都,谈何容易? 最后出来开口的,才是徐珵最开始觉得最应该反对南迁的,兵部侍郎于谦。 毕竟,作为兵部的官员,轻易不会开口言退。 何况于谦是那般刚硬的性子,先前盘点兵员时,于谦的态度便可见一斑。 于侍郎自然也没有辜负徐珵的期望,开口便道:“如今局势危急若此,如今之计,当速召天下兵马勤王,死守京师,此时言南迁者,当斩!” 一个“斩”字出口,顿时让大殿中,变得有些杀气腾腾。 虽然知道这不过是于谦在表明态度,朝廷也不可能因为这么一句话将他杀了,但是徐珵的额头上依旧忍不住冷汗津津。 因为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尽管不知道错在哪了,但是接连四人站出来,纷纷对南迁表示反对,他就算再愚钝,也知道自己已是众矢之的。 来不及多想,徐珵立刻跪地叩首,道。 “圣母恕罪,臣断断不敢有弃置宗庙陵寝之意,惟兵家有言,战者,未虑胜先虑败,臣惶惶之下,故有此言,望圣母念臣一片忠心为国,恕臣之罪。” 这个时候,翰林院学士陈循也出言道。 “于侍郎与众臣所言,皆为忠心体国之言,臣亦以为是,然我大明遭逢此劫,朝野势必动荡,百姓势必惊惧有疑,徐珵之言虽不妥当,却也是动荡之下,情有可原,尚请圣母与郕王宽宥之。” 毕竟同为翰林一脉,能搭把手就搭把手,陈循算是给递了个台阶。 涉及到政事讨论,孙太后不好轻易开口,何况她现在也还迷糊着。 不过有了陈循递过来的台阶,她也就顺着下了。 “诸位大臣不必如此,哀家之前有言,诸位可畅所欲言,尽皆宥之不罪,徐先生请起。” 应当说,孙太后的态度还是比较好的。 说起来,其实她老人家这个时候是有点郁闷的。 一来,的确是她让大家畅所欲言,结果徐珵这么一开口,便被众人针对,连“当斩”的话都说出来了,让她老人家面子上有点挂不住。 二来,她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是徐珵提出南迁的建议,孙太后还是有那么一点心动的。 毕竟如今的局势,实在不容乐观。 孙太后久居深宫,对兵事并不了解,只觉得二十余万大军已败,如今手中不足十万战力,若要固守,的确也有几分心虚。 但是这么多人都一致反对,她也只能顺势而下。 孙太后怎么想的,徐珵不知道。 他只知道,自己算是勉强躲过一劫。 起身老老实实的站回角落里,徐大人安慰着自己。 至少,太后还算是理解他的,也算没白冒险。 只是环顾四周,见诸位大臣皆对他嗤之以鼻,不由得生出一种欲哭无泪之感。 这朝局之事,也太难了! 稍有不慎,便不知道踩到了哪个坑里。 别的不说,就现在的事儿,他心里都还不知道哪做错了,怎么便糊里糊涂的变成了众矢之的?爱读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 不过议事还在继续。 孙太后清楚朝局的规矩,自然不会跟徐珵一样愣头青。 虽然有了几位大臣的话,此事已然算是定下了,但是毕竟如今朱祁钰还挂着一个监国的名分。 于是孙太后开口问道:“郕王以为如何?”月麒麟的皇兄何故造反?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