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五章 人生第一次 (第1/2页)
“演炮”完毕,回到官港行宫,堪堪午初,刚刚好传午膳。不过,圣母皇太后下车之后,关卓凡说道:“臣就不陪太后进膳了。臣赶回去安排安排,准定未正二刻,带照相师过来,替太后照相。” 御姐温热的眼波,在关卓凡脸上一漫而过,若喜若憾,然后说道:“那么辛苦你了。未正二刻是么?嗯,我等你。” 我等你?咳咳,有点那……啥啥的味道啦。 “若喜若憾”,主要不是说关卓凡“不陪太后进膳了”,而是针对“照相”这个事儿——迁延日久,今天总算要成事了。 这个事儿,慈禧从轩军还在美国的时候,就开始惦记了。那是亚特兰大战役结束之后,圣母皇太后临幸关府,见到了关卓凡从美国寄回来的“照片”。自圣母皇太后以下,一行人都大为“惊艳”。临走的时候,圣母皇太后还叫安德海要走了其中一张,“以为留思”。 自此,慈禧就对“照相”一事上了心。后来听利宾说,关卓凡回国,是带了“照相机”回来的,满心想着,“他”回国之后,就可以给我画“照片”啦。 不想关卓凡回国之后,圣母皇太后的事情,他无不殚精竭虑,唯独“画照片”这个事儿,似乎没怎么真正上过心。慈禧也曾经做过暗示,不过,瞅着那个家伙,一副装傻扮懵的样子,哼哼叽叽,敷敷衍衍,拖拖拉拉,总是没个准信儿。以致在杜立德的封爵仪式上。朝廷重臣几乎都照过了相,还没有轮到宫里边那两位姐姐。 御姐不由气闷:什么意思? 其实,关卓凡怎么会听不懂御姐的暗示?又何曾不上心?何况,给御姐照相这么有趣的事情,他自个儿就是兴致满满的。 但是。关卓凡要保证,圣母皇太后的“第一次”,是完美的,至少,必须让照片的主人感到基本满意。 不然,对新事物的第一印象不好。或者觉得,也“不过尔尔”嘛,那么,之后的事情,就不大好办了。 二十一世纪的人。看到十九世纪中后期的照片,大多会持“渣技术”的轻蔑态度。其实,这多少是有点冤枉的。 十九世纪中期,照相技术诞生未久,功力确实有限。但是,如果符合一定的条件,照片的成像度还是相当不错的。关卓凡在原时空、本时空见到的不少照片——包括他自己拍的照片,都非常清晰。几乎算得上“纤毫毕现”了。 这个“一定的条件”,大致有这么两点:一,充足的光线;二。拍摄对象的充分配合,包括:较长时间保持摄影师要求的姿势,允许照相机和自己足够接近。 这是因为原始的底版感光能力有限,需要较强烈的自然光和较长的曝光时间。 偏偏这两点,对于中国贵人来说,都不容易做得到。 “较强烈的自然光”。当然只有在室外才能获得。中国的古代建筑,室内尤其昏暗。请中国的贵人。移玉屋外,已不容易。女眷尤甚。叫他们听从摄影师的指手划脚,更加困难。皇家禁忌最多,普通权贵不高兴了,顶多赶摄影师出门;皇帝、太后不高兴了,却是可能打你屁股、砍你脑袋滴。 这就是为什么原时空的清末老照片少有高质量者的原因了。 还有,轩军的随军摄影师,洋华兼有,但技术最好的却是洋人,洋人入宫,体制所限,也实在是比较麻烦。主客观条件都不全备,因此,关卓凡宁肯将御姐的“第一次”,往后推一推,等到诸事妥协,再来拿走圣母皇太后的这个“人生第一次”。 未正二刻,关卓凡准时来到行宫,两个摄影师随行,都是洋人。 今天天气晴好,阳光充沛,接下来的一个时辰,也就是下午两点半到四点半,正是一天之中,光线最宜摄影的时段。 关卓凡上楼请驾,陪着御姐下到园子里来。两个摄影师对着太后,深深鞠躬行礼,然后一先一后,各自叽里咕噜地说了几句洋话。 关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