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社_山海经第七点想法:尘埃所无法掩盖的鲧禹治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山海经第七点想法:尘埃所无法掩盖的鲧禹治水 (第7/12页)

工国山。”

    这段牵扯众多,既有不周山,又有共工国,我以后单独写一章来解释,这里我姑且直接翻译。

    意思也很简单:西北海外,大荒中,有个破缺的山,叫不周负子。有两黄兽镇守。还有一条河叫寒暑水,这条河西边有座湿山,东边有幕山。大禹攻过这些共工国的山。

    这里透露了两个信息,一个是不周山地区,都属于共工国。另一个就是禹攻过这里的山。

    无论是‘禹攻云雨山’,还是‘禹攻共工国山’,其实跟之前的‘禹导积石山’是一个意思。

    就是描述大禹开山凿路,疏通黄河。

    山海经描述了鲧窃帝息壤,以湮洪水。

    而对于禹的描述,却是他‘攻’一座座山。

    也就是说:“鲧不通水性,严加堵塞,想要阻挡洪水,可人力如何与大自然相抗?最终失败,而大禹深知堵不如疏的道理,采用开山导流的方式,宣泄黄河,治理洪水,得以成功。”

    以上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禹治水的故事。

    然而事实真就这么简单吗?山海经里有更多的细节。

    鲧并非不知道堵不如疏,《山海经·大荒北经》:“有榆山。有鲧攻程州之山。”

    这里明确写了,鲧也‘攻’过一些山。

    鲧也是懂得开山凿路,疏通洪水的。那为什么他失败了?而禹却成功了呢?

    我给大家说三个原因。

    第一,经验不足、能力有限。

    鲧虽然也开山凿路,但是他是先驱者,在他之前可能没人这么做过,最难莫过于第一人。

    就像是废除汉字,主张者无不是新文化先驱者。他们是为了给国家找出路,乃在茫然、混乱与外来冲击之下开辟破局之路。

    错误多,失误多,是非常正常的。

    山经里记载了那么多山脉水系,都是禹整理的吗?也不尽然,而是他的家族历代所积攒的经验。

    秦始皇一统六国,也是奋六世之余烈。连出六代明君,最终天大的功劳,落到了嬴政头上。可这功劳百分之八十,得从秦孝公开始算起,代代叠加。

    治水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贡献,禹只是最后完成拼图的人。

    这也是为何舜信任禹,还是把治水交给他们家族的原因,他们家世代治水,乃是治水名门。

    纵然鲧开了个大失败,可其实舜可能也知道,鲧死的有点冤。

    鲧治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治理好黄河,鲧自己是知道的,他心里是有数的,这才‘窃帝息壤,以湮洪水’。

    这个窃字就很精髓,这是有预谋的,真等洪水已经到了,他根本来不及偷。

    也就是说,鲧一通操作后,对于汛期暴雨下,黄河即将破堤,他是看得出来的。当然,也没有算太早,大约提前了一天到半天左右。

    他知道自己的开山凿路泄洪的操作会失败,他知道一场大洪水马上淹过来,他没有办法,来不及了,只能偷了息壤去堵,做最后的挣扎。

    《山海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那么息壤到底是什么呢?

    传说息壤是自己会变多的土,东汉高诱注解说:“息土不耗减,掘之益多,故以填洪水。”

    这个注解,误导了人们将近两千年,直接给鲧禹治水更添了神话色彩。也给现代洪荒流小说,增添了一大先天灵宝。

    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这个人,这个高诱,也是注解‘嫦娥,羿妻也’,给俩大上古人物发结婚证的家伙。

    也就是说,他两个注解,一个设定了息壤这样的神话物品,一个开辟了嫦娥后羿的爱情故事。

    牛逼!

    于是乎,到了晋朝郭璞注,跟着写道:“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

    他们真的不知道什么是息壤吗?也许他们只是故意神异上古人物罢了。

    《说文》:壤,柔土也。

    《论衡·率性》:深耕细锄,厚加粪壤。

    东汉刘熙的《释名·释地》说:壤,瀼也,肥濡意也。

    南朝梁,顾野王的《玉篇》说:地之缓肥曰壤。

    也就是说,肥沃缓和的土地就是叫‘壤’。

    三国时期的郑玄你们应该听过,经学大家,他注解周礼写:“壤,亦土也,变言耳。以万物自生焉则言土。土,犹吐也。以人所耕稼树艺焉,则言壤。壤,和缓之貌。”

    我就不翻译了,直接告诉你们,壤,是对一种特定土的名称。

    野外自己长草生花的地,叫土。而能被人用来耕种庄稼的土,则叫壤。

    可耕之地的意思而已。而壤上长着庄稼,划分成一块块的则叫田。

    那什么叫息呢?

    这个没啥好说的,息,出入气也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