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吴国的起源 (第1/3页)
时间到了春秋晚期,中原地区的各诸侯国公室衰落,大权纷纷落入卿大夫手中,各国之间的争霸也不再非常活跃,几乎陷入搁浅的境地。因此,争霸的焦点逐渐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的地区,除了一向强大的楚国,吴国和越国也正在兴起。 对于吴国的起源主要存在这样一种说法。吴国的创建起源于太伯和仲雍两人。太伯和仲雍这两个人分别是周太王的长子和次子,在以长子继承制为传统的古代,作为周太王长子的太伯却没有继承周的家业而成为吴的创建者,这背后有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除了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外,还有一个小儿子季历。季历特别贤能,深得周太王的信任,但更为重要的是,季历有一个更为出色的儿子叫做昌,自幼便聪颖早慧。因此周太王很希望能将王位传给季历,并由他再传到昌的手上。然而,由于长子继承王位的传统,废长立幼是极大的忌讳,年长的儿子往往会因为不服而发动叛乱,引起国家的动荡,给社稷和百姓都带来灾难,因此周太王也不敢轻举妄动,只是看着一天天长大的昌逐渐变得郁郁寡欢。 细心的太伯发现了父王的心事,于是便与弟弟仲雍商量该如何解决此事。最后两人决定,借为父王采药之名结伴逃到“荆蛮”之地,并在身上刺上纹身,还剪断了自己的头发,以表示不能再进入庙堂主持社稷,彻底断绝了自己继承王位的可能性,连周太王去世,二人也为了避嫌没有返回去主持丧事。他们这样做之后,季历就顺理成章地接过了周的王位,季历去世后又将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昌,成全了周太王的心愿。正是他们的退让,使姬昌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享誉盛名的周文王。 后人认为太伯和仲雍面对继承王位的机会做出了三次伟大的退让:“太王薨而季历立,一让也;季历薨而文王立,二让也;文王薨而武王立,遂有天下,三让也。”又提出了另一种说法认为:“太王病,托采药,生不事之以礼,一让也;太王薨而不返,使季历主丧,不葬之以礼,二让也;断发文身,示不可用,使历主祭祀,不祭之以礼,三让也。”无论怎样算,太伯和仲雍的行为都是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的王侯之家极为难得的父子兄弟之情和舍弃小我、成全国家的高尚情怀。 太伯逃到南方后,定居在了吴地,也就是今天的江苏无锡、苏州一带,当时此地还属蛮荒之地,尚未开化。正因为太伯的高尚品德令人钦慕,所以当他来到此地之后,人们都觉得他很有德行节义,于是便纷纷归附于他,最后竟多达一千多家。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便拥立太伯为吴太伯,吴国也就此建立。 武王灭商之后,派人四处寻找太伯与仲雍的后代,最后找到了周章。此时周章已经是吴地的领袖,于是武王便顺水推舟,将吴地封给了他。周章的弟弟虞仲也被封到了周王室北部,这就是后来的虞国。至此,太伯与仲雍作为周太王之子,他们的后代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地位与封邑,吴国和虞国成为了周朝的诸侯国。 从太伯创建吴国算起,到第五代得到周天子的正式册封,其后代被分别封在中原地区的虞国和处于当时边远地区的吴国。到了第十二代,晋国先攻灭了位于中原地区的虞国。其后两代,边远地区的吴国得以兴起,从太伯建立吴国至吴王寿梦振兴吴国,总共传了十九代人,吴王寿梦正是仲雍的第十九代孙。 虽然吴国的起源已经被正统的编年史所接受,但是中国已故的著名历史学者童书业在他的著作《春秋史》中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在对《春秋》、《左传》和《史记》这些史料进行了深入探究之后,认为太伯与仲雍逃到“荆蛮”的这种说法更具有传奇色彩,并“疑心吴、越的王 (本章未完,请翻页) 室都是楚的支族”。最后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