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朝更迭_第121章种下了亡秦必楚的种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21章种下了亡秦必楚的种子 (第1/2页)

    当时的楚军号称带甲百万,单兵素质很高。楚国地处南方,而南方地形复杂、气候恶劣,锻造出了一大批精兵悍将。如果不用计策,秦军和楚军在正面战场上一对一的掩杀,则很难说最终的胜负几何。所以秦昭襄王对于此战也心存忧虑,尽管坐镇中军的是号称百战百胜的战神白起。白起即将出征之前,秦昭襄王便向他问道,要彻底地大败楚军,需要多少秦军精锐。

    按照秦昭襄王的想法,杀敌一千会自损八百,此战起码有数十万以上的秦军就此埋骨他乡。谁料白起竟说只要7万兵马,这多少让秦昭襄王有些怀疑。

    如果是一般将领带兵打仗,秦王的估计应该是很准确的。比如后来秦王嬴政进攻楚国的时候,曾以李信为将,带领20万人马与楚军交战,结果战争中共死九都尉,大败而还。为消灭楚国,不甘心的秦王嬴政最后只好派出一代名将王翦率60万大军攻楚,楚国才灭亡。白起所言,于一般人而言,无异于是痴人说梦。

    但白起既然说出此言,一定已经胸有成竹。历史证明了他近乎狂妄自大的那句话——7万足矣,并没有半点虚言。因为白起认为:“楚人之俗,轻剽颛急,战时勇于攻取而拙于守御,只需学昔日之伍子胥,选精取锐,长驱直入,数战则可破郢矣。”

    秦昭襄王闻言,不禁拍案叫绝。这自然是出于对白起的信任,如果一般的军中大将如此妄言,秦昭襄王必定会对其嗤之以鼻。于是秦昭襄王将白起派遣到了上庸(今湖北竹溪东南),代替司马错指挥秦军。白起照与秦昭襄王的约定,选取7万习惯在山水之间作战的精壮之士,由白起亲自率领,顺汉水而南下,直接出其不意地深入楚国腹地。白起计划先夺取楚陪都鄢,之后再夺楚都郢,此谋略称之为“置之死地而后生”。白起善于出动奇兵,看似将自身置于数十万楚国军队的包围圈内,实则是千里跃进敌人的心腹地区,以最小的力量,给予敌人以最沉重的打击。

    历史总是这样的巧合,秦国攻击楚国这一战,和后来实践“亡秦必楚”的项羽的战略竟然如出一辙。白起此行不带任何粮草辎重,一路以战养战、因粮于敌,掠取汉水流域丰饶的粮草补给军需,让秦军既无“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的担忧,也减少了这一方面巨大的支出和带给军队的疲乏。此外,白起还在楚国境内大搞政治攻势,用田宅、免除赋税等种种优惠政策来诱惑楚人,如此一来,楚人自然乐意为秦军所用。如此秦军就又多了一个灵活性很强的同盟,可帮助军队运输粮食。

    行军路上,白起命令秦军,一旦过河,便拆桥毁船,自断归路,示以死战之心,让秦军背水一战。这一方法往往是战争中以少战多时采取的策略。少对多时,破釜沉舟之计策,不仅可以激励己方将士的必死决心,同时也让敌军看到了己方军队强大的威慑力。

    楚军便因此深受震慑,虽然人数众多,却抵挡不住秦军的进攻,遂节节败退,兵败如山。秦军长驱直入,迅速攻取汉水流域要地邓(今湖北襄樊北)及附近几座城池,直抵鄢都城下(今宜

    (本章未完,请翻页)

    城东南)。一时之间,那里便成为一个楚国倾国之兵和秦国白起的7万兵马的决战场地。

    白起在一开始就比别人看得远,他之所以直接将秦军7万人马瞬间移动到鄢,就是因为他看中了鄢的独特的政治地位和关键的地理位置。

    楚国的别都,历来鄢郢连称。它离楚都郢也就二百里地,历来为楚国的第二政治经济中心,同时也是拱卫郢都的北大门,因而此地万万不能有失。如果鄢落入秦军之手,则楚国最后守土抗战的军心将会土崩瓦解,楚国就会面临亡国的危险。

    当时楚顷襄王也看出了秦军的战略意图,他自然清楚楚军原先制订的围歼白起大军的计划早已经不胫而走,或许白起早就看出了楚军的意图,可是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为了保护国都,楚顷襄王只好采取最保守的战法,命令汉水流域各战线所有楚军回援鄢都,不惜一切代价将秦军扼在此地,只要楚军能够坚守十天半个月,而楚人楚地不给秦军供给粮草,不让秦军的援军到来,楚军自然就会“不战而屈人之兵”。

    与此同时,楚人还在原来高大城池的基础上加高加厚,并且布置了许多的强弓硬弩。孙子谈及用兵之法之时说道:“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楚军有数十万,而秦军只要区区7万,逃跑躲避是不可能的,诱敌决战也有很大的风险。

    秦军要做到的是如何能够在夺取城池的同时,还能以最小的代价造成敌人最大的伤亡。眼看时间一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