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山文集_洪濑采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洪濑采风 (第4/4页)

檺林寺”

    檺林寺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年(公元1578年),因寺中供奉朱、邢、李三位王爷以及章、田、杨三位元帅,故称“三王府”那么,这三位王爷、三位元帅又是何许人呢?

    原来,这朱姓王爷名叫朱佑,是东汉时的大将军,曾与东汉皇帝刘秀一起平叛打天下,建立东汉王朝,故而朱佑深得刘秀的器重,是为侯爷大将军矣。而邢王爷名叫邢炳,乃北宋时文武状元,其人文韬武略,忠君爱民,深得后人敬仰。李王爷名叫李良,南宋后期的抗元名将,因墙城被破之后,拔剑自刎,堪称一代忠烈。

    而章、田、杨三位元帅中,有一人则是必须提及的,那就是抗辽名将杨六郎杨延昭,此人可谓家喻户晓。至于章元帅与田元帅,因少见经传,故无法深表,实对神明不敬。

    单从中国历史来看,长期以来中原汉人为躲避战乱而大量南迁,特别在宋末,更因军事上节节败退,而导致国家沦陷,人民流离失所而大量南迁。明朝政权推翻元朝之后,使得皇权重归汉人手中。从民族角度来讲,笔者以为,对汉朝朱佑的敬奉,应该是中原南迁带来的旧神,富有汉家传承之风骨;而对宋代诸神的敬奉,则是宋后中原南迁遗民,对宋代民族英雄的敬仰。故檺林寺的信仰,实际上是道家的传承及儒家的精神寄托。

    自古以来,檺林寺以庙小神灵而闻名遐迩。传说中,此庙原为一凤穴——凤者,英也,雄也,故此乃忠烈之地,实属儒、道精神的传承圣殿,自古以来,深得敬仰。——凤舞而升平,保佑着四乡平安兴旺,盛名流传。

    檺林寺的兴衰历史大致如下:明万历三年,檺林寺创建;至清乾隆年间,因风雨销蚀,损坏严重而重修;后来,乡民又于道光年间,在原址上,筹资重建;至民国初年,又增建了檺林行馆;1958年大跃进时,无可幸免,檺林寺毁于一旦;后来,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9月,在乡贤与侨胞的共同倡议下,得以筹资重建。此后,不断有侨胞及乡贤筹措资金,重修重建,他们筑路铺埕,形成现有的规模。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檺林寺总占地面积为1282平方米,三王府的建筑面积仅为52平方米;檺林行馆的建筑面积为330平方米。

    从山门而入,先见左侧的旧观音庙。观音庙分为前堂旧殿与后堂新殿,数级台阶而上,前后相隔有数十米。后堂新殿的广场前,立有一尊观音菩萨的神像,神像的侧后方是一个放生池,再后是新建的观音殿堂,整个建筑面积并太大,却华丽壮观。

    于观音殿堂往右下侧则是三王府,整栋建筑亦是新建的建筑体。由下往上,两边各有一条双扶栏的石阶拾步而上,台上居中的建筑物正是三王府,其规模不大,却装饰豪华富丽。庙中正位供奉有三位王爷,左侧供奉着杨元帅,右侧则是土地公位。此间不设香火,只挂牌匾。三王府的前下方,左右两侧各有一座亭台,建于庙台之下的两个栏梯内侧,亭台中央映衬着一幅大青石雕刻的盘龙云图。

    三王府的前石柱以及宫门的石柱上,各刻有几副对联,据守寺乡人说,三王府虽是新近翻建的建筑体,但几副对联则是原来旧庙上的老对联。它们分别是:其一“玉枕金钟灵秀独檀;明臣理学汉宋流芳”;其二“名相名儒名将其揆则一;立功立德立言不朽者三”;其三“以经学武功千秋名世;为炎刘赵宋两代伟人”

    从三王府宫旁一侧的石栏台阶继续往上,可见庙后左右两侧各有两条小石台往上、往后直上。石阶前两侧各立有两根方形石柱,看似古老。近前一看,上面各有一副对联,与新庙石柱上的对联一致,此四根石柱,是之前旧宫留下的石柱与门柱。重建三王府时,有心的乡民将石柱置放于宫后两侧的石阶之前,形成装饰,又留下文物。

    三王府的庙后坡上,有一株老荔枝树,枝繁叶茂,已有两百多年的树龄了,这样大的荔枝树,实在罕见。而庙前亦有一株古榕树,亦是枝繁叶茂,估计也有百年以上的树龄了。这一前一后两棵古树,遮荫于三王府的前后左右,即使正是夏末初秋中午炎热时分,整个场景亦是浓荫庇护,清凉无比。

    由三王府往右而去,则是檺林行馆。据传,这行馆是朱王爷的行馆,乡民们平时崇敬、祭拜的香火,一般集中于此。檺林行馆于1991年由谯琉村侨胞戴送季捐资十万元修建而成,并于1992年竣工。

    立于三王府宫的荔枝树下,但觉清风凉爽,鸟音清脆。据说,若非大跃进时将附近松林砍伐殆尽,此处确实幽静天然,是悠闲的神仙居所。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