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山文集_东海石头街一个即将消失的海丝地名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东海石头街一个即将消失的海丝地名 (第2/5页)


    时间回到上个世纪70-80年代,在石头街附近靠近江海边的一块空地上,许多考古学家夜以继日地在这里挖掘了好长一段时间,最后,他们挖到了类似船板的松木板。他们初步认为,那是一艘来自宋代古船的残骸,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他们在试掘过程中,清理出古船后部的四个舱位,出土了一些船舶的构件和古代遗物,其中包括不少的瓷器碎片。但是,由于船体的中部、前部都压在农行东海营业所的主体建筑物下,考古人员不敢再进一步挖掘。经过研究,他们决定把这条古沉船,交付给大自然继续保护。最终,挖掘工作于1982年5月中旬开始,至9月中旬结束。

    在此次挖掘中,考古人员将所挖掘出来的船体部位进行清理,出土了部分陶瓷片、瓦片、竹帆,以及一些木类器件和果核、贝克等物品。据考古学家研究,这些瓷器和陶瓷碎片,都是南宋时期泉州地方生产的产品,并且,大部分产品来自于晋江磁灶镇。由此可见,这条古船的沉没时间,绝对不会低于南宋时期。

    从船后部位的四舱情况推断,法石古船是条多个水密隔舱的多舱船舶,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航海古船了。由于具备多个密封船舱,更方便于在海上长期航行。即使其中个别船舱破损漏水,也不至于马上沉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整修和逃生。

    根据有关专家估算,法石古船的舱距比较大,在后部四舱中,舱距离最大的达2。06米,最小的距离也达到1。66米。并且,专家根据法石古船后部的船底板厚度和龙骨大小,粗略进行估数,认为法石古船的长度,在23米以上,载重量可达120多吨。

    据说,当时的考古人员在挖掘过程中,还发现了一处明清时期用石块铺砌的码头遗迹。这说明,远在明清时期,这里还是一片繁华的江海港口码头。

    3。石头街与法石渡口

    那么,为什么挖掘法石古船的工作最终停止呢?难道只是因为它的中、前部位压在房子底下?这条古沉船,为什么不是埋在水底而是埋在陆地的淤泥里呢?

    的确,由于当时沉船有一部分压在房子底下,故而无法进行全面挖掘。但最终考虑是,古船挖掘之后,如何有效进行保护。在当时,有效保护这条出土的古沉船,在条件和技术上,都是不具备的。古船一旦暴露于空气之中,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和保护,将很快腐烂变质,最终完全丧失其出土的价值。所以,当时考古学家最终选择了保守保护法,让这条古沉船还归自然,继续在淤泥底下——静静地沉睡着。

    从发现到挖掘,这条古船又沉睡了30-40年,至今,还在宋朝的泥沙里做梦。我们前面说过,在挖掘古船时,考古学家发现了明清时期用石块铺砌成的码头遗迹。也就是说,在明清时期,这里曾经不是陆地,而是一个天然的港口码头。

    那么,为什么现在这里,却是一片平地并且有海船埋藏在地底的淤泥下呢?由于晋江上游的生态环境长期遭受破坏,导致晋江流域的泥沙不断随着河水涌入出海口,在出海口形成大量的泥沙堆积。泥沙淹没了原来的天然良港,并把沉入海底的古船,不断往内挤压,彻底掩埋在深深的土里。可见,沧海桑田之说,决不是偶然的,是有一定内因的。

    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曾有记载,他写道:当时法石附近的海面上,有“大船几多艘,小船无数”可见,在石头街的附近,确实有过许多天然的海港,每天来来往往的船只无数。这里商贸发达,渔业发达,确实是一片繁华兴旺的景象。

    不错,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由周围由许多支港组成:沿海诸港以石湖港、法石港、后渚港为代表;沿海航标以六胜塔、姑嫂塔、四面观音塔为代表。这些港口加上航标,网织成泉州湾千年以来的繁华。而法石港北面临街,南面又临晋江,是后渚港通往泉州城的中心要塞。在当时,这里共有数处天然良港,其中:美山境1个、长春境2个、文兴境2个、圣殿境3个,总计8个天然港群,对往来船只的停泊和商贸,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时至今日,在泉州法石社区里,只剩文兴和美山两个古渡头了。那天去看时,正是海水退潮之时,在文兴码头与美山码头之间,有一条白色的游船搁浅在海滩上。背后,是成片的滩涂和成片的开发群楼,整个景观极为不协调。

    事实上,1982年试掘法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