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2 学成归去是废物 (第2/2页)
百条注册在籍的正规舟船,至于竹排、木筏更是不计其数。 所以到现在为止,供应淮中城的煤炭运输,全靠竹排。煤炭用竹筐盛装,然后捆扎固定在竹排上,再通过纤夫和撑船工,像长龙一样运到淮中城。 这也是为什么李解迫不及待要开挖“颍沟”的原因,至少内河的水流要缓一点,淮水的水力,有时候人力无法抗衡,进入汛期的话,竹排就等于是送人头。 而煤炭靠港之后,并非就是万事大吉,运输的最后一段距离,反而是最恶心的。 因为淮中城膨胀得极快,人口又众多,方方面面的物资都很吃运输力量,倾斜到燃料的话,码头上就会乱套,稍微有点波动,可能就要让“莘莘学子”把长袍一脱,嘴里念叨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然后光着膀子做临时苦力。 别看淮中城也是个“几十万人”的大型城市,其实适龄可用劳力分配下来,李解手头还能随意挥霍的人头,其实也没多少。 这也是为什么列国商人汇聚淮中城,他们进口的是贵重物品和新式大宗日常货物,但是出口到淮中城的,却是奴隶、粮食还有原材料。 奴隶,是淮中城急需的物资之中,排第一位的。 所以哪怕管理成本极其高昂,但该堆的人力,还是得堆。 自来治国首重“吏治”,焦点就是管理二字。 当老板的,手底下要是没有人用,浑身是铁能打几个钉? 李解从白沙村起家,就从来没有松懈过扫盲,跟不上的就去做炮灰,良心不良心的,压根就没那个时间去想。 跟得上的,在飞快的发展期中,原本不是人才,也变成了人才。 列国诸侯需要几十年的积累,在李解这里,也就是几年甚至几个月。 快速扫盲班看似只是识字,但识字的背后,就是对命令的精准传达。 只一个精准传达,就已经是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能够做到精准传达的国家,屈指可数。 而又有了新技术的应用,每一次传达蕴含的信息量,远超以往。 一车国策奏疏的竹简木牍,在李解这里,可能就是一摞纸。 相辅相成的加持之下,列国几百年形成的底蕴制度,李解分分钟就远远甩开他们。 时至今日,要是按照列国诸侯们的传统战争方式,李解实际掌控的这百几十万人,极限暴兵足够打爆天下。 但只是打爆,并不是一统,对李解来说,没有太多的意义。 李总裁的理念,要么不吞下,吞下就不能够再吐出来。 他又不是牛,还玩反刍不成? 出道以来这为数不多的“和平期”“发育期”,其实也是相对艰难的过渡时期。什么都难,什么都缺,到处都是用钱、用人、用原物料的地方。 盖房子、修桥铺路、造船架梁…… 所有的一切,肉眼看到的一切,都需要木材、石材、金属、河沙、粘合剂等等等等,每一样的生产加工,又都会用到极其恐怖的劳力数量。 在这个恐怖的数量之上,显而易见又要大量管理型人才,哪怕不懂管理,也得听得懂命令,然后执行命令。 李解北上郑国装逼,除了勒索两个人间绝色之外,也顺带着就是坑蒙拐骗一批工具人。 用人之际,传统的世族子弟,也算是相当凑合的工具人。 从最近的效果来看,这几千号工具人的作用,还真是不小,算得上功劳深厚。 而且经过长期的洗练、忽悠,《嘒彼小星》是不会去唱的,毕竟有了更高的追求,实际上也的确有了更高的追求给他们去实现。 以公共浴池为例,这些个曾经的士人阶层,怎么可能参与这种工程活动? 但是现在,李解手头的报告之中,整个淮中城内外,大大小小的社区公共浴池,有一半以上,是由“莘莘学子”这些工具人全程参与的。 更让李解欣慰的是,他们在淮中城学到的这些技术以及技术管理,返回自己的祖国、故乡之后,是完全没有卵用的。 因为没有哪个国君脑子抽了,会自己倒贴钱进去,然后给苍头黔首修什么公共浴室。 列国之中,既没有浴室,连公共也是没有的。 这些“莘莘学子”在淮中城学到的越多,学的越精神,回国之后,越是废物。 唯一的出路,就是留在李解这里做工具人,然后九九六做到老,这样还有实践理想的机会。 毕竟,万一李校长真就一统天下了呢? 没瞧见人和养殖中心的主任沙瓜,现在管着多大规模的部门?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