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火如灯秋似海_分卷阅读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6 (第2/2页)

地上的手机:“这是我哥!是我哥!”

    沈顺清哑了半晌,思维转了好几圈,不确定地开口——

    “曲……听秋?”

    十四年前,林城还是个依山傍水的工农业小城。高瞻远瞩的企业家投资建厂,小老百姓靠上班打工过日子,再偏远一点的农村还保持着养猪种田的传统生活方式。

    沈顺清的父母都是中专教师,一家三口住在学校分配的教职工宿舍——一栋三层楼高的筒子楼里。上世纪八十年代林城高楼稀少,能住进筒子楼的都算是“大户人家”,沈家所住的筒子楼叫“红房子”,一面红艳艳的外墙在当时称得上气势恢宏。

    同一楼层的除了沈顺清一家,还有“林城传说”——曲家。

    林城城小故事少,带一丁点传奇色彩的边角料都可以被老百姓当成茶余饭后的话题嚼上好几年,何况曲家的传奇色彩还“不小”。

    曲家女主人叫杜晓菁,年轻貌美,迷倒了不少林城少男的心。杜晓菁人虽漂亮,学业一塌糊涂,初中读完就跟着一群小混混在外混,打起架来谁也招架不住。

    就在街坊邻里感叹“多好的姑娘不学好”的时候,林城突然来了个“书生”,还是从大城市G市来的。

    在三姑六婆嘴里,书生的故事版本更多。有说是书院后人的,有说祖上是朝臣的,还有说留洋归来的,吹得神乎其神。

    “书生”名叫曲墨儒,确实是个读书人,游历全国名川大河途径林城时突然来了灵感,在一家小旅馆里洋洋洒洒写了篇文章寄到报社,报社里的老学者们一看惊为天人立马登门拜访。后在一众文人的盛情邀请下,曲墨儒接连发表了数篇文章,成了林城文艺界的名人。

    后来也不知曲墨儒在什么场合遇到了杜晓菁,一见倾心穷追不舍。杜晓菁本是太妹,看不起浑身酸腐气的读书人,无奈曲墨儒又写诗又写情书,软磨硬泡了好几年。

    而后的故事更传奇,据说曲墨儒山川也不游历了家也不回,一副不娶佳人不罢休的架势。曲家两老专程从G市赶来棒打鸳鸯都扭不回自家儿子。曲家是书香世家耍不来狠,最后抛出“断绝父子关系”的杀手锏,曲墨儒竟然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杜晓菁再混也是个怀揣少女心的姑娘,见这阵仗也动了心,最后终于收了性子嫁了曲墨儒。留在林城的曲墨儒被请到林城中专当特聘教师,夫妻俩搬进红房子和沈家成了邻居,婚后又生了2个聪明可爱的孩子,成了林城的一段佳话。

    “听说你们厂新建的化工园区要开工了?”

    曲墨儒看着在厨房忙活的杜晓菁,眼中满是柔情。

    “下月吧,你说这园区为啥要建在花明村那山旮旯?路远交通烂,怎么看都奇怪。”杜晓菁端着一盘糖醋鱼上桌。

    嫁人后的杜晓菁正儿八经在的在林城找起工作,凭借着姣好的容貌进了林城当时最大的企业——义华化工厂当了前台。

    “也许是风水宝地?柳暗花明又一村什么的。”曲墨儒说。

    杜晓菁暗骂老公书呆子,觉得自己问错人。义华化工是林城龙头企业,投资新项目自然是有生意上的考虑,哪是老公这般书生思维能理解的。

    敲门声响起,杜晓菁在围裙上擦了把手,开门一看是自家大儿子和邻居家的孩子手牵手回来了。

    “听秋回来啦,哟!小清也在呀。”

    “阿姨好。”17岁的沈顺清已经是少年模样,礼貌地打了声招呼,又拉着曲听秋像回自己家似的把人牵进里屋。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