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一将功成万骨枯 (第1/2页)
白起用水攻,将楚军的精锐打击殆尽,此后一年的时间内,更是所向披靡,楚国再也找不出可以抵挡一时的军队出来,因而连其都城郢都也落入了白起军队的手中。 见楚顷襄王落荒而逃,秦昭襄王则兴奋不已,和宣太后一样,他们都没有料到,白起竟然再一次给予了秦军战争历史的一个奇迹。如同当初宣太后捧秦王上台一样,这一次他们都齐心协力,尽可能地给予白起以帮助,并且还下了一道谕旨,让白起乘胜追击,扩大战果。 于是,白起在攻破楚国都城之后,分兵三路向楚国的其他地方进军。第一路向南攻到了洞庭乃止;第二路向西攻到了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第三路向东攻到了竟陵乃罢。短短数月时间,楚都周围数百里辽阔富庶的土地尽归秦有,秦国的实力得以再一次增强。为了彻底地控制被占领区,秦昭襄王下令,在这些地区设置南郡,其治所就是曾数百年为楚都的江南第一大都会——郢都,楚国似乎就这样灭亡了。 但是当时的人们都相信,他们只要有共同的祖先,就能在其精神的维系下,不断地凝聚起来。而楚人的祖先,就葬在秦国西路军所占领的夷陵地区。白起认为只有彻底地将楚人的精神绞杀,楚国才不会死灰复燃。但是秦国当时的掌权者是宣太后,宣太后乃楚国的贵族,如果白起毁了夷陵,不就是间接地掘了宣太后的祖坟吗? 其实,倒是白起多虑了,他只知道宣太后是个楚国人,却不了解宣太后早就一心向秦,在秦国彻底安家落户了。昔日她为了秦国后方稳固,可以出卖色相引诱义渠王,今日为了秦国的强盛,应该亦不会在乎区区几座坟墓。 于是在宣太后的一声令下,白起放了一把火,夷陵就此成为历史的回忆,留下的只是些微的断壁残垣。 白起在烧毁夷陵的同时,也不禁心底发颤,幸好自己是宣太后的盟友而不是敌人。论打仗,宣太后不如他白起,但是论到玩弄政治权术,白起全然不是宣太后的对手。 白起以为,此后楚人再也提不起任何斗志,只能论为秦国的附庸。岂料物极必反,他用一江大水,将楚国35万生命席卷吞没,楚人已经对其十分怨愤;他又用一把大火,将楚国的宗庙毁于一旦,国仇家恨,不共戴天。所以全体楚人在这一刻立下重誓:楚虽三人,亡秦必楚。 这个时候,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人物自投汨罗江了,这个人就是屈原。当楚国国都郢被秦军踏在铁骑之下时,屈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哀郢》: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朝吾以行。 (本章未完,请翻页) 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 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 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 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跖。 …… 正所谓东边日出西边雨,几家欢喜几家愁,就在楚国一片仇怨惨淡,对白起恨入骨髓之时,秦国那些渴望建功立业的人,则对白起敬若神明。 秦昭襄王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论起功劳之大,整个秦国除了白起不作第二人想。从很多场合中都可以看出,白起对于秦昭襄王很是忠心。秦王认为只要大肆封赏白起,就可以达成一石三鸟的效果:一来,可以获取白起的更大忠心;二来,可以让一些崇尚白起的人,感叹秦昭襄王的明智,受其鼓舞,进而更加效忠秦国,奋勇杀敌;三来,可以将计就计,在培植自己势力的同时,也可以暂时缓和与宣太后集团的关系,维持秦国内部的稳定。 于是秦昭襄王金口一开,颁布了一道谕旨,封白起为武安君,取“以武安民”之意。白起,这个曾经秦国最底层的士兵,终于站在了秦国的巅峰位置。当时的战国四公子:平原君、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都是各个国家的王族,如果没有高贵的血统,要被封为君实在比登天还难。可见白起之功劳于秦国而言,和商鞅一道,可并称文武双绝。 当然,战国名将之中,廉颇、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